健康促进

健康知识普及行动: 孩子发热,家长该了解的常识

2025-05-12 浏览量:22

发热是儿童疾病的首发或主要症状,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发热后就会陷入紧张和不安,感到手足无措,更有甚者盲目地使用退热药。面对孩子发热,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呢?

什么是发热?

发热是一种体温的异常升高,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介导和控制的一种特定生物反应。一般将腋温≥37.2℃或肛温≥38℃定义为发热。按照腋温高低,可分为低热(37.5℃~38℃)、中度发热(38.1℃~38.9℃)高热(39℃~40.9℃)与超高热(≥41℃)。

推荐使用哪种体温测量工具?

目前使用最多的体温测量工具为水银体温计、电子体温计和耳温枪体温计。

从操作性、准确性和安全性等角度考虑,推荐家长使用水银体温计腋下测量体温。从居家使用方便性等角度出发,可考虑使用电子体温计,比如额温枪、耳温枪。

发热对身体有益吗?

发热对于机体是有利有弊的。发热是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它可能在对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它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性反应,应该允许它自行发展。在体温适度升高的情况下,发热会减缓细菌和病毒的生长,并增强免疫功能,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淋巴细胞的增殖,并有助于机体的急性期反应。

但是,如果体温持续在40℃时,发烧会引起儿童不适,此时应及时治疗。因为对已经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而言,发烧所带来的代谢异常代价大于其潜在的生理益处。

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吗?

家长们担心温度越高,病情越重,越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。因此,他们会反复强调希望孩子的体温能够处在正常状态。

然而,这种观点是错误的。事实上,没有证据证明体温在38℃~41℃的发热是对组织有害的。在急诊就诊的儿童中,15%~20%的患儿体温高于40℃,但通常情况下,他们会完全康复。任何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应归咎于潜在的疾病本身,而非发热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发热是人体正常防御机制的反映,是机体和病原体作斗争的一个过程。

但如果小于6月龄的婴儿体温异常增高,这往往是严重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,家长们需要高度关注,及时就诊。此外,夏季的持续高热(体温超过41℃)不退,如热射病,有可能引发机体细胞变性坏死,甚至发生与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而危及生命。

高热会烧坏大脑吗?

在门诊中,我常常会被家长要求给孩子进行积极的退热,怕孩子烧坏脑子、烧成肺炎。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,发热热且伴随有精神萎靡、嗜睡、意识障碍、颈强直、卤门膨隆、抽搐,甚至惊厥持续状态,往往提示有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,需要及时就诊。

发生热性惊厥该如何处理?

热性惊厥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,往往是在发热初期或体温迅速上升期出现惊厥,多数在体温超过38.0℃时出现。

大多数热性惊厥为良性病程,一般为短暂的单次发作,2~3分钟可自行缓解,很少有超过5分钟不缓解的情况,因此,不必急于使用药物。家长们应该保证患儿所处环境安全,防止其跌落或受伤;惊厥发作时,可以让患儿平躺并将头侧向一侧,或取侧卧位,清理口鼻分泌物,保持呼吸道通畅,禁止喂水、食物、药物,防止发生窒息;不要做大声呼喊和拍打等行为刺激患儿,切忌掐人中或尝试撬开患儿牙关,也不要针刺患儿或做心肺复苏,从而导致进一步伤害。同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,保证其心肺功能正常,必要时给患儿吸氧,建立静脉通路。

若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,要及时就医,防止发生惊厥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。

既往有过热性惊厥的情况,如果再次发热该如何处理?热性惊厥的病因比较复杂,主要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,由环境因素(如病毒、细菌等)使机体产生大量细胞因子,刺激未成熟的大脑导致的,而不是发热本身导致了惊厥发作。因此,在既往曾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发生发热时,家长们可以给患儿补充水分,给予退热药以改善患儿舒适度,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,如果发生抽搐,可进行如上处理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退热治疗对于预防热性惊厥发作是无效的,家长不必强行让患儿的体温保持正常。

发热时为什么要验血?

发热是一种症状,而非一种疾病,我们需要找到发热背后真正的病因。引起儿童发热的主要病因常是感染,尤其是对于婴幼儿而言。感染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病原特异性表现,而不同病原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都不同,因此,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实验室手段来尽早区分病原微生物,从而避免用药不准确的情况发生,减少临床判断错误的风险。

血常规作为最常用、最方便的基本辅助检查手段,可为临床鉴别感染病原体和病因提供线索。但血常规中各种炎症细胞因子的反应需要时间,一般在发热12小时之后检测更加有意义。此外,如果出现反复高热2~5天不退的情况,有可能需要多次复查血分析、 C 反应蛋白( CRP )、胸片等检查项目,以便对病情进行判断,分析可能存在的感染病原或评估治疗效果。

在高热时输液是否能使疾病好得更快?

在临床工作中,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一旦孩子发热,父母便着急地想让孩子的体温立即降至正常状态,往往在就诊时要求及时输液以达到尽快治愈的效果。

然而,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。患儿是否需要输液,取决于疾病的病情及诊断,而与体温的高低无直接关联,且常规的输液治疗本身也不可能降低体温,需要儿科专科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后做出处理。建议遵医嘱接受治疗。

发热时需要多穿衣服、多盖被子捂汗吗?

发热通常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体温上升期、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。在体温上升期,患儿往往会出现寒战、手脚冰凉、皮肤苍白、畏寒等症状,这时可以适当添加衣物、盖被子保暖,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。但这一时期通常是短暂的,一旦畏寒停止,体温开始升高进入高热期就不再需要捂汗,多穿衣服、多盖被子不利于散热,反而可能会使体内热量储积,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,还可能引起如儿童脱水等不良后果,应更换成薄被子或减少衣物以利于散热。

发热儿童在家中如何做好家庭护理?

如果在家中发现孩子发热了,家长应尽快测量体温,明确患儿发热的程度并做好记录。如果是低热,可适当给予物理降温,如采取温水擦浴、凉水袋敷大动脉、温水浴、贴降温贴、降低室内温度等措施处理。这里强调,切忌使用酒精擦浴。如果患儿体感不适,可给予患儿退热药物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。但若发现患儿持续嗜睡、精神反应差、呕吐,或出现了热性惊厥,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。

什么时候需要使用解热镇痛药?

美国儿科学会曾发布一份《发热临床实践指南》,指出临床上不应该根据患儿实际体温度数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,而应该根据患儿的舒适度来选择退热药。退热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让孩子舒服,而不是保持孩子的体温正常。使用退热药物也不会使原发疾病的病程缩短,孩子出现如困倦、嗜睡、不哭、不闹、呕吐等表现比发热的程度更加重要。因此,如果患儿发热且觉得特别难受,比如有头痛、头晕、肌肉酸痛等症状,即可使用退热药,而不需要关注温度的高低。但如果患儿无明显不适,或夜间发热,患儿正在熟睡,即使体温超过38.5℃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,因为良好的睡眠休息是疾病恢复的重要因素。

不同年龄段患儿选择解热镇痛药不同。对于2月龄及以下的婴幼儿,如果出现发热症状,应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;对于超过2月龄的孩子,在发热且需要药物退热的情况下,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;对于超过6月龄的孩子,则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。

这里强调,不推荐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;肾功能不全、肾功能中重度异常、心功能不全、心力衰竭、哮喘患儿禁用布洛芬,必要时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;出血性疾病患儿伴发热时,需权衡利弊用药。

使用解热镇痛药后还是反复发热,是药物无效吗?

要理性理解退热药物的作用机理。不是退热药物无效,是疾病的病因未祛除。解热镇痛药一般是通过调节体温调定点发挥退热作用,并不能直接治疗发热的根本原因。通常退热药物在体内持续作用时间为4~6小时,持续作用时间结束后,如果引起儿童发热的疾病未能控制,病因未明确祛除,原发疾病可能导致再次发热。临床上还可能会出现使用解热镇痛药后温度只能下降1℃~2℃,甚至完全不降的情况,尤其是遇到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时。

儿童发热时,若仅表现为单纯的体温升高,而没有其他临床表现,玩耍如常,精神好,哭声有力,口唇颜色正常,可以暂时不去医院,在家观察处理,同时多饮水,采取物理方法退热,记录体温变化,必要时使用解热镇痛药(2次用药之间应间隔4~6小时或更长时间),若有其他症状,需尽快就医。

发热本身不是疾病,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。每一次生病都是病原体和机体对抗的过程,当孩子病愈后,机体就会产生病原体相关抗体,从而使免疫力逐渐提升。所以,适当的发热对孩子的身体是有益的,我们要理性认知,科学应对。